化学成分(典型范围):
铬(Cr):10.5%~30%(常见16%~18%)
碳(C):≤0.12%(低碳)
镍(Ni):≤1%(通常不含或极少)
钼(Mo):部分含0.75%~2%(如446型)
其他元素:可能含少量钛(Ti)、铌(Nb)以稳定组织。
典型牌号:430(17%Cr)、409(11%Cr,含Ti)、444(18%Cr-2%Mo)。
特点:
磁性,耐应力腐蚀,但韧性较低,焊接性较差。
耐氧化和局部腐蚀(如含钼时)。
化学成分(典型范围):
铬(Cr):16%~25%(常见18%~20%)
镍(Ni):6%~22%(常见8%~12%)
碳(C):≤0.08%(低碳,L级如304L含C≤0.03%)
钼(Mo):0%~4%(如316含2%~3%)
氮(N):部分含0.1%~0.25%(如201/202替代镍)。
其他元素:可能含锰(Mn)、铜(Cu)等。
典型牌号:304(18Cr-8Ni)、316(16Cr-10Ni-2Mo)、321(18Cr-10Ni-Ti)。
特点:
无磁性(冷加工后可能弱磁性),高韧性,优异焊接性和耐蚀性。
通过镍稳定奥氏体结构,耐全面腐蚀。
化学成分(典型范围):
铬(Cr):20%~28%
镍(Ni):4%~8%
钼(Mo):2%~4%
氮(N):0.1%~0.3%(关键元素)
锰(Mn):可能含1%~2%(辅助奥氏体形成)
碳(C):≤0.03%(超低碳)。
典型牌号:2205(22Cr-5Ni-3Mo-N)、2507(25Cr-7Ni-4Mo-N)。
特点:
铁素体+奥氏体双相结构,兼具高强度和高耐蚀性。
抗应力腐蚀、点蚀和缝隙腐蚀(PREN值高)。
氮是关键元素,提高强度并稳定奥氏体相。
铬(Cr):形成钝化膜,提高耐氧化和腐蚀性。
镍(Ni):稳定奥氏体结构,提升韧性和耐酸性。
钼(Mo):增强抗点蚀和缝隙腐蚀能力。
氮(N)(双相钢):强化材料,稳定奥氏体并提高耐蚀性。
根据具体应用需求(如耐蚀性、强度、成本),可选择合适的类型及牌号。双相不锈钢常用于海洋、化工等苛刻环境,奥氏体不锈钢适用于食品医疗,铁素体则多用于汽车和建筑。